🔍是不是「太幫忙」了?從心理學角度看,父母過度照顧的5個徵兆

2025.04.11

cover
Prev
01 / 01
Prev

在這個少子化年代,我們只想要把最好的給我們的孩子,只希望能給他們最棒的童年和教育資源,許多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幾乎是無微不至。

但你知道嗎?這份「好意」有時反而可能變成阻礙孩子成長的絆腳石。

今天在艾倫戴爾的育兒知識交流中,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,什麼是「過度照顧」,該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已經「幫太多」,又該如何適時放手,讓孩子成長得更有力量?

 

💬 什麼是「過度照顧 Over Parenting 」?

根據臨床心理學家 Judith Locke 的觀察,父母的過度照顧通常會出現在兩個方向:

  1. 過度介入孩子的生活與學習
    像是幫孩子寫作業、整理書包,甚至連穿衣吃飯都忍不住幫忙。這種出手太快的愛,其實剝奪了孩子練習生活技能的機會。

  2. 太快給予關愛與回饋
    例如:過度讚美、動不動就送禮物、把孩子當作「人生摯友」,這些做法雖然出發點是愛,但也可能讓孩子對外界的正常批評或挫折毫無抵抗力。

Locke 在著作《盆栽兒童》中,把這樣的育兒比喻為「像日式盆栽一樣小心呵護」,表面上看起來很細心、很用心,但其實會限制孩子的自然成長。

 

🚩可能「過度照顧」孩子的5個徵兆

Locke 提出了一些判斷的線索,幫助家長們自我檢視:

  • 生活排滿只為避免孩子「無聊」
    一直安排活動讓孩子沒空喘息,反而可能讓他們失去自己探索的機會。

  • 盲目相信孩子說的每一句話
    這會讓孩子以為自己永遠是對的,也可能讓他們更難面對現實世界的規則與限制。

  • 把「自信」當唯一目標
    要孩子一定外向、當班長、主角等,忽略了孩子可能天生內向、需要更多空間去表達自我。

  • 過度保護,導致孩子無法獨立
    同年紀的小朋友都能融入團體、自己打理生活,而你的孩子卻總需要依賴大人,這可能就是一個訊號。

  • 讓孩子無法承擔失敗或被批評的經驗
    孩子成長的過程本就應該包含試錯與調整,如果我們總是「預先排雷」,反而讓他們失去了韌性訓練的機會。

Locke 認為,孩子需要培養的五大基本能力包括:適應力(resilience)、自律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、尊重他人、責任感。就像樹木要經歷風吹雨打才能根深葉茂,孩子也需要在適當年齡接受一些挑戰,才能真正成長🌱

我們不可能永遠當他們的「遮風擋雨者」,更應該學會適時後退,讓他們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。

 

✅你可以這樣開始

  • 嘗試讓孩子自己做選擇,哪怕只是早餐要吃什麼。

  • 給孩子犯錯的空間,不急著幫他「補破網」。

  • 在讚美之前,先觀察孩子真正的努力和過程。

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好,但有時候,「少做一點」,才是給孩子最深遠的愛。

 

更多內容,歡迎按讚關注:艾倫戴爾幼兒園粉絲團
 
參考資料:
下一則